Photo/IC 两个月的时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市场集中发布了13项新方法征求意见。 10月13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提高现有公共建筑外墙结构和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能源效率》等6项新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 9月30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等3项方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项目和大型养猪场粪便回收利用及沼气项目(征求意见稿)》。 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论:并网发电》等4项方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两个月内13项CCER方式的“爆发”,本质上是高层设计下的有序推进。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到2027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面覆盖主要领域。今天发布的方法论是这一战略计划的有力实施,并发出了几个深刻的信号。信号一:碳市场的建设并未在所有领域加速,制度框架日趋成熟。该方法作为碳市场交易“规则”的大力实施并非巧合。这标志着我国自愿碳市场的核心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市场环境快速改善,为CCER市场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政策预期和更加稳定的营商环境。随着方法体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减排项目将纳入市场体系,这将极大提高市场流动性,吸引更多股权资本和各类主体的参与。从国际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完善的方法体系是市场顺利运行的基础。这一方法论的迅速拓展,表明我国碳市场建设已步入快车道,正在向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的目标稳步迈进。 信号二:气候治理超越碳排放治理,正在从一次性推进走向多点开花。新发布的方法论涵盖领域广泛,重点关注强化节能减排“双碳”缺口地区公共建筑、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水电解制氢、中深层地热能、六氟化硫回收、大坝碳汇等。沉积物,直接贡献国家碳峰值计划“十大重点行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法强化了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石油开采和天然气、沼气利用等)和六氟化硫等强效温室气体的专项管理。这一系统设计将有助于各行业合作形成减排合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更坚实的产业基础。前段时间,我国公布了新的国家贡献目标。日本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到2035年将中国整个经济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峰值减少7%至10%,并力争实现甚至更好的目标。它首次不仅涵盖碳排放,还涵盖整个经济和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无论CCER与否,我国的新方法论和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表明,我国碳排放治理的范围正在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拓展。气候治理正在超越碳排放治理,进入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领域。信号三:聚焦“实现产品生态价值”,让绿水青山有价值、有市场。自第一批CCER方法论以来,碳汇的效益已被量化为可销售的产品。截至10月14日,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超过319万吨,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67亿元。当前CCER方法的“爆炸”,尤其是t将滨海沼泽、海带床等纳入其中,不仅增加了交易品种,也从根本上给几种曾经“珍贵”的生态资源“定价”,开辟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道路。这13条新方法不仅是技术指南,而且还适用于“绿色产品”的定价、验证和营销。也是全国范围内提供的标准化“工厂指令”。这些将原本非市场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可测量、可验证和可银行担保的自愿减排系统,使监护人能够通过出售他们的“空气”来赚取稳定的现金流。这就是“实现绿色产品的价值”的本质。信号四:聚焦“附加效益”,精准改进多项为转型产业带来重要环境效益的减排技术。他们在市场上面临许多障碍g、推广过程中初期投资高,经济效益低。 CCER 提供的碳减排效益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显着的额外经济激励。以纯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在燃料成本上涨、电价补贴下降的经营压力下,CCER收入可以大幅改善项目现金流,帮助行业渡过阵痛转型期,实现健康发展。这种精准的赋能机制,不仅保证了减排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也加速了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信号五:增强国际影响力,为参与全球碳规则构建奠定基础。国际现行的规则和标准制定机构自愿碳市场由西方国家主导。我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自愿碳市场建设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中深度地热、六氟化硫回收、坝式碳封存等方法在世界主要机制(VCS、GS、CDM)中仍属空白。中国最初的宣布相当于国际标准的“第一颗钉子”。如果其他国家想要开展类似项目,可以引用或参考中国模式,这当然会引入中国参数和中国监控理念,形成事实上的“标准锁定”。机制完善、交易活跃的自愿碳市场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水平方法论不仅会提高国际声誉的CCER,也为未来在《巴黎协定》第六条等国际碳市场机制下的合作奠定基础。情况会很糟糕。随着全球碳市场规则逐渐成型,中国在先行先试中积累的经验将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绿色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这种灵活性对于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能力至关重要。 “13条方法论不仅是为了落实项目,更是为了‘写教科书’,把中国的技术路线、参数体系和价值观预先写在全球碳市场的‘文本’里。这是从‘产品出国’到‘规则出国’的质变,也是参与全球碳治理的最难门票。”新京报零碳研究所研究员、王编辑陶晔 金宇,校对穆向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yz05.com

相关文章